摘要:修润的拼音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
修润的拼音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修润的拼音:xiūrùn。
修润的拼音和意思_修润的拼音和意思和造句
修润的拼音和意思_修润的拼音和意思和造句
修润的拼音和意思_修润的拼音和意思和造句
1、修饰打扮。
释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1、助益,增益。
2、修改润色。
3、修饰打扮。
4、美好光润。
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宅妖》:“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
近义词:修色、修改、润色、修饰、润饰。
修润的例句
2、你稍微这样修润一下,整个人看起来更好看了。
3、编辑们为这篇底稿进行了修润。
4、你的初稿可能还需要进行修润,但这已经比什么也完不成要强太多了。
5、现在,你要准备对份草稿进行修润了。
6、之后,他表示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去修润文字。
7、从这时开始,这篇初稿就要开始成形,要对它进行修润,修订,编辑。
9、昨天她闭门独处,对她的自传作的润色。
不容青史尽成灰,请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4、修饰文字。应用:润饰,润色“不容青史尽成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应该让历史完全消失,成为灰烬。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特别是英雄先烈的历史,如果把这些正确价值观的历史遗忘,那是不可以的,那意味着失去了(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公道,失去了良知,对对事业都会产生误导。
润平●润红●润娥●润珍●润成●润清个人理解与随笔修润:我不相信我的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我欲重新凌云展翅唤新春,绽芬芳;我不允许我的生命无为无作,我的历史燃尽成灰,我欲留名喝彩,翻云覆雨;万里华夏的复苏,革命成功的喜庆,常常萦绕脑际,令我不禁举杯饮酒感叹祖国河山的壮丽气焰与雄伟之势。
修润的拼音
润茜●润焘●润棉●润群●飞润●润仁修润的拼音:xiū rùn。
解释:助益,增益。 形容修润果●润冬●润雅●根润●钧润●润曦改润色, 修饰打扮。
出处:桓宽 《盐铁论·复古》:公卿宜思所以安集,致利除害,辅明主以仁义,修润洪业之道。
修润造句。
1、用松润●润楠●维润●润球●思润●亚润过修润排出物自查图,我承认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
2、你的一生可谓是修润儒雅,从不与人为难。
3、这本该是一段可以修润好的人生,但是他没有去商酌,结果变成了的累赘。
4、你稍微这样修润一下,整个人看起来更好看了。
润的拼音和组词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润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拼音:rùn
组词:圆润、滋润、润色、修润、润湿、朗润、润泽、湿润、红润、雨润、滑润、丰润、
红润润、甜润、莹润、靡润、分润、润饰、润滑、潮润
释义:
1、章润●润琥●修润●润先●润叶●润楚形声。从水,闰(rùn)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
温润而泽。——《礼记·聘义》
又如:润一润喉咙;润下(雨水下以滋润万物);润雨(受雨水滋润);润改(滋润涵养);润滋(滋润)
2、修饰,使有光彩。
润,饰也。——《广雅》
又如:润屋(装饰房屋);润正(润色纠正);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改(润色修改)
3、使得到好处,扶助。
泽加,功润诸侯。——《汉书》
4、潮湿。
衣润费垆烟。——宋·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又如:润肺爽口(痛快;酣畅);润浸(浸湿;浸透);润溽(湿润);润滋滋(润湿的样子)
5、细腻光滑。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润气(光泽);润腻(光滑细腻;润泽细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生字拼音
润陛●润申●润瑶●冰润●润蔚●润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生字拼音有:
润(润)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诚恳chéngkěn
譬如pì rǔ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ì 别扭bièniǔ
拖沓tuō ta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ú juàn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以身作则yǐ shén zuò 润泉●润龙●润辉●润宇●润军●润润zé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重难点分析
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
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2、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的悲哀。
修润的意思
润声●润群●润利●京润●润雄●庚润修润的意思:一指修饰打扮,二指美好光润,三指修改润色,四指助益,增益。
严以律己方面:一、拼音:[ xiū rùn ]。
二、引证解释
明·陈子龙 《论<名士论>》“夫名为瑜璧,能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无拂拭?号曰夷光,难免修润。”
2、修改润色。
宋·洪迈 《夷坚丁志·刘尧举》“试之日,出《垂拱而下治赋》、《秋风生桂枝诗》,皆所素为者,但赋韵不同,须加修润。”
3、美好光润。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宅妖》“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
汉·桓宽 《盐铁论·复古》“公卿宜思所以安集,致利除害,辅明主以仁义,修润洪业之道。”
三、近义词
"修润"的造句
1、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
2、你稍微这样修润一下,整个人看起来更好看了。
3、这篇文章,你还需要好好修润一下。
4、其书在形成过程中被一再修润,故其文风类似东。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了叶圣陶什么品德,分别用哪些事例进行说明
佳润●润锋●润厚●兆润●嘉润●祥润写了叶圣陶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意思: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西洲是地名,这里指的是女子情郎的所在地。此句出自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宽以待人方面: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会上发言。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扩展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写了叶圣陶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宽以待人方面: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扩展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1、写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
2、主要写了以下几件事:
(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
(3)写作言文如一
(4)文风倡导简洁
(5)重语文求完美
修润生疏商酌恳切譬如朦胧累赘别扭 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写成语段。350字左右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N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Nr hesit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润。润泽。滋润。ate to ask a lesser person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是什么意思西洲是哪里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意思是: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出自哪里--------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诗句原文--------
西洲曲
佚名 〔南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严以律己方面: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句翻译--------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相关注释--------
《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尽日:整天。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
--------创作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作品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gushiwen@laiyo完善
创作特点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红”。“莲心”即“怜心”,“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西洲曲》原文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西洲曲》注释
《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尽日:整天。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