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

龙途教育 1次浏览

摘要: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介绍如下: 【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 【教学反思】六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介绍如下:

【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


【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


【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1)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

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知识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11、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②、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④、y=5x,y和x成正比例,因为:y÷x=5(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③、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④、40÷x=y,x和y成反比例,因为:x×y=40(一定)。

⑤、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图上距离2cm,实际距离4km,则比例尺为2cm:4km,后求得比例尺是1:200000。

1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图上距离2cm和比例尺,则实际距离为:2÷1/200000=400000cm=4km。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实际距离4km和比例尺1:200000,则图上距离为:400000×1/200000=2(cm)

正反比例的意义~六年级下册数学

正比例:满足关系式y/x=k(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显然,若y与x成正比例,则y/x=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一定时,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在工程问题中,若工作效率一定时,则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注意:k不能等于0

反比例:

满足关系式xy=k或y=k/x(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反比例;

显然,若y与x成反比例,则xy=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路程一定,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在做工问题中,若工作总量一定,则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也就是说,总量不变,其他量变,其它量就成反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老师还在为学生的上课备课而烦恼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仅供参考,谢谢查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x/y(x:y)=k(一定),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k表示它们的比值.两个相关联的量同时变化,方向相同,倍数相同。如果把比例中不变的值称为k,前后项为x、y,则k=x/y,k为两数比值。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

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

面积/宽=长

三角形:1/2ab=s

都是定一个,变一个

型如aX=Y的,a不变

XY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①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②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各种商都是一定的,那么被除数和除数.

所表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注意: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应注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它们就不能成正比例.

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和它的体重,就不能成正比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也不成正比例关系.

考虑到有些BB会看不懂

讲的简单点吧!

就是如果一样事物增加了,另一样事物也增加,他减少了,另一样事物也减少,这两个事物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

[编辑本段]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比值4)

圆的周长与直径

(比值π)

路程的例子: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②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1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正√)2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意思?)3圆的周长于它的直径(正√)4圆的面积于它的半径(不成比例×)5一批饮料的数量一定,卖出的数量与剩下的数量。(不成比例×)6报纸的单价一定,总价与订报的数量。(成正比√)6每块砖的面积一定,铺地的总面积与砖的总块数(正比√)。

二,在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

三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1,报纸的数量和份数。———成反比例。因为数量×份数=总价(一定)———————

2,人的年龄和体重。_因为人的体重和年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体重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成比例。__

六年级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六年级比例的意义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4∶6=2/3,6∶9=2/3,4∶6和6∶9的比值相等,所以4∶6=6∶9,这就是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如在比例0.8∶1.2=2∶3中,两个外项是0.8和3它们的积是0.8×3=2.4,两个内项是1.2和2,它们的积是1.2×2=2.4。所以,0.8×3=1.2×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求比例中的任意一个未知项。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 2.比和比例的区别是:1.比是表示< 两个数的比>.2.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 3.比例12:3=24:6可以改写成3分之12=6分之24. 4.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 是不是相等. 如果3a=6b,那么:< b > = <6>: <3>?把下面的等式改成比例少两个. 一又五分之一乘一又二分之一=五分之三乘36/5:3/5=3:3/26/5:3=3/5:3/2

比例的意义 洋葱

洋葱数学微课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介绍如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0-41页。

教材分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方程知识等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是本单元的基础与核心,是后续学习的有效支持。

比例的意义是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知识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和进一步研究比例问题的基础,直接涉及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水平,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班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花部分时间回顾比,除法,分数的知识。

要使学生记住比例概念的描述,更重要的是理解概念,而理解概念,关键是要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要素,“比列”的本质是一个等式,描述的是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思考并表达思维过程,促进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结合洋葱数学微课视频,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正确地组成比例,并且能够区分两种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洋葱数学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将洋葱微课视频发在家长群,让孩子提前学习,明确学习内容。

复习导入

1.让学生回顾比的意义。并且用课件展示洋葱数学微课视频的截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比,会求比的比值。那么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什么是比例呢?

同时,课件继续展示。

一大堆比的比值相等,意味着什么?

同学讨论过后举手发言

生: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说明它们可以组成比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个内容,比例的意义。

板书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可以写成a :b=c : d的形式。也可以写成a/b=c/d的形式。

师:那么利用比例的意义,我们如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呢?从微课视频中,你知道怎么判断吗?

生: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书上第40页,“做一做”题。

师生练习。

教师: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呢?

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回忆一下洋葱视频,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学生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教师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课件出示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昨天微课视频中的黑心公爵是怎么找到用更简单的方法的?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洋葱视频中讲解了内项积和外项积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点名小组代表,说其找到的规律。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可以得到结论: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龙途教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删除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