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寻求心理学实验设计: 自变量:是否有观众在场和自我评价程度 心理学实验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设计实验例题 心理学
寻求心理学实验设计:
自变量:是否有观众在场和自我评价程度
心理学实验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设计实验例题
心理学实验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设计实验例题
心理学实验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设计实验例题
因变量:作业成绩
22设计
分四组:1、自我评价高,有观众2自我评价低,有观众3自我评价高,无观众4、自我评价低,无观众
然后统计作业成绩(作业可以自己设计,例如算术题之类)
简单回答。
首先要准备一份自我评价问卷,准备两个环境一模一样的场地,一份难易合适的作业
随机抽取一部分被试(比如200人),每个场地分配100名被试,在A场地设置有观众在场,在B场地设置没有观众在场。两个场地作业时间相同,每人发一份自我评价问卷和一份作业,完成后一并上交。
主试将问卷的数值和作业的成绩输入SPSS,完成数据分析。
(如果在数据分析这步要详细的怎样分析,那我还得查一下资料,有需要的话跟我说哦)
心理学实验设计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专业 二、实验内容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程序、实验结果、讨论、结论,参考资料,共8部分。)
心理学的实验法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心理实验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目的针对性强,想了解什么心理活动就可以针对进行设计。
心理实验法的缺点是设计困难,费用相对比较高。
一、心理实验法是指有目的的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二、原则:心理实验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其他若干变量被妥善控制的情景下,主试有系统地纵某一自变量A,使其他有所改变,然后观察A的改变对另一变量B的影响。这里变量A通常称为实验变量,而其他被控制的变量称为控制变量,A称为因变量。在心理实验法中还有种变量叫机体变量,就是指个体机体本身对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用心理实验法来测量个体的心理活动,通常应该只有一个实验变量,也就是说针对某种心理状态。如果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变量时,那么在研究每一个实验变量的对反应变量及因变量的影响外,要考虑许多实验变量对反应量所产生的互相影响。
三、心理学实验法的程序
1、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设的确立。
2、以作性定义界定自变项与依变项。
3、控制干扰变项。
4、准备研究工具。
5、根据实验目的,发展适当的实验设计。
6、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7、决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8、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9、根据实验证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可主动掌握进程。缺点:由于处于人为环境中,被试又知道自己在做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实验法的优缺点:
1、 优点:<1>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2>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变量。<3>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重复发生。
2、缺点:<1>使用不方便。<2>由于人为的原因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距。
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观察/记录/测定心理现象
1、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2、实验逻辑
将其他可能存在的环境变化因子控制在不变的水平,而是否引起人的心理现象是因为是否接受了实验处理,由此可以证实因果关系。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研究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实验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材料。一切实验研究都是以一定的理论设为基础的,而心理学理论设的构建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
1、自变量及其纵
种类(、环境、被试、被试暂时别)、控制(作性定义、检查点、仪器、呈现方式)
2、因变量及其观测
种类(正确性、速度、概率、强度)、控制(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实验设计(对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说明)、评价标准(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固定组比较(无前测/非随机)、事后设计(相关研究、准测组设计)
3、准实验设计
时间序列、相等时间样本、非等组前后测(非随机)、非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
4、真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统计方法、相关样本)
1、内部效度
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历史/成熟/被试选择及分配/测验/统计回归)
2、外部效度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影响因素(实验情景人工化/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效度)
3、构思效度
对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作性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构思代表性过窄或过宽)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方法引起/统计结论有效性程度、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统计前提条件/测量工具信度)
考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实验研究的效度、变量及其控制、实验设计
易错知识点:
1、不能排除成熟等因素影响的设计是?单组前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是在实验处理前施加一次前测,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2、拉丁方实验设计采用循环法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顺序、被试异都作为自变量因素来处理。
3、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有:
1)消除法: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2)恒定法: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平衡法: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
4)统计控制法: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恒定法是测量感觉阈限所使用的一种方法,不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4、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心理效应的区分:
1)霍桑效应:实验气氛对被试反应的影响,通常发生在个体体验到新事物以后的状态。
2)安慰剂效应: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心理,被试在接受实验处理后,按照对实验目的的猜测来调整自己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方式的现象。
3)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竞争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4)罗森塔尔效应:汉斯马通过观察主人的表现进行计算,与实验者效应相似。
5、实验研究效度的定义:
1)内部效度: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3)构思效度:关于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程度。即对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思的全面性;
4)统计结论效度: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6、配对法的步骤不包括?随机分组
配对法是配对组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共同作业和配对分组。共同作业又称为事先检验或前测。
7、自变量与因变量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是: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自变量是:超常与常态儿童。
“动机过程对青少年网路游戏行为意向的影响”自变量是动机过程,因变量是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意向。
8、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类型:组间设计、组内设计。组内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处理。与组间设计相反的是组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异的困扰,但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9、天花板效应:测验中由于题目的数量少或难度不够,使被试的得分受到限制,通过测验不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也叫高限效应。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别的情况。
例如,同是的正确或100分,各个被试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吃力有的轻松。与之相对应的是地板效应。
不会引起天花板效应的是:题目太难。(排除:被试不具有代表性、让4年纪学生做10以下加减、被试不了解实验目的)
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总体或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被试样本的代表性。
被试的选择偏向性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
11、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是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生长和成熟、前测的影响、被试者的选择偏向性、被试者的缺失、实验程序的不一致、统计回归。
后测不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12、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有意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期望。
安慰剂效应: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语气影响被试的反应,导致理论上无效的实验处理也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霍桑效应:实验处理所带来的气氛影响被试的反应。
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与实验组竞争过程中,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13、恰当的因变量指标:1)有效性: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2)客观性: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观察到;3)数量化:可用数字、次数或用一定的反应程度来表示。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不包括?确定性(排除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14、作性定义:根据某个心理现象的测定程序对这种心理现象下定义。
15、各类实验类型的理解与应用
1)实验前后设计: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者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比如实验前后都有问卷。
在看实验心理学时,对于实验设计的评价总是从成熟,选择和历史等方面着手,请问这个“选择”指的是什么
前面哥们说的pilot study 是预实验,是正式实验前的预试,与前实验、准实验无关。
前实验设计也可以成为非试验设计,对变量不加或很少控制。
准实验设计是对变量加以部分控制,介于前实验和实验之间。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变量的控制程度不同
(教课书上怎么定义忘了,很久不看了。一般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教材都有,说法不同,大意如此)
例如测试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简单来说
前实验是应用新教法 测量学生成绩,
准实验要设对照组,比较应用和没有应用新教法两者之间的异
实验法的话还要加一个前测,比较两组之间后测-前测的异。
实验法的核心的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
在看实验心理学时,对于实验设计的评价总是从成熟,选择和历史等方面着手,请问这个“选择”指的是什么?
前面哥们说的pilot study 是预实验,是正式实验前的预试,与前实验、准实验无关。
前实验设计也可以成为非试验设计,对变量不加或很少控制。
准实验设计是对变量加以部分控制,介于前实验和实验之间。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变量的控制程度不同
(教课书上怎么定义忘了,很久不看了。一般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教材都有,说法不同,大意如此)
例如测试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简单来说
前实验是应用新教法 测量学生成绩,
准实验要设对照组,比较应用和没有应用新教法两者之间的异
实验法的话还要加一个前测,比较两组之间后测-前测的异。
实验法的核心的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
如何看待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探寻因果关系有效的方法。
2. 根据随机化原则选取并分配被试,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 纵自变量的变化,并地测量因变量的实验设计称为真实验设计。
3.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因素)并采用随机化 的方法分配被试到各个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4. 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可分为两等组模 型和多等组模型;根据有无实验前测,可分为后测模型和前测后 测模型;根据是否进行配对分组,可分为随机等组模型和随机配 对等组模型。
5. 多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纵 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中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包含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一般称为多因素设计或析因设计。由于多因素的实验设计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 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因而可以获得比单因素实验更多的信息。
6. 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异(或环境因素)尽量减小,而使区组之间的异尽量大。每种实验处理出现在每个 区组中,这样区组之间的异并不影响各实验处理之间的异, 区组之间的异可以从误项中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