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龙途教育 1次浏览

摘要:巴赫属于什么时期的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

巴赫属于什么时期的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巴赫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_巴赫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


中文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外文名:Johann

Sebastian

Bach

别名:JS

BACH/JS

巴赫

国籍:神圣罗马帝国

民族:日耳曼

出生地:埃森纳赫

出生日期:1685年3月21日(儒略历);3月31日(格里历)

逝世日期:1750年7月28日

享年:65岁

乐派:巴洛克

擅长:管风琴曲、宗教音乐、协奏曲

职业: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

信仰:路德宗

代表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音乐之父”巴赫,巴赫小时候的故事

巴赫,德国作曲家、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以深远的历史影响被许多人尊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他的作品涉猎到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高度发展了和声手段,把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法推向了完美的高峰,巴赫音乐长久的生命力是根植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巴赫家族在19世纪近三百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世家”。

“风琴演奏家”的问世

1685年的春天,在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纳哈市,诞生了一位被世人尊称为“音乐之父”的伟人,他就是巴赫。

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爸爸是家乡教会的小提琴手,而他的家人及亲戚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乐有关系。所以,巴赫从小自然就有许多机会受到音乐方面的熏陶。

巴赫的爸爸非常疼爱巴赫,他每天回家后总会抱起被搁在摇篮里的小可爱——巴赫,逗着他玩,逗着他笑,尽情地享受着当爸爸的乐趣。

有一天,爸爸看见巴赫的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个东西,他担心不懂事的巴赫会把那个东西放进嘴里,于是就拨动巴赫的小手,取下那个东西。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巴赫的手指比一般的婴儿长得长,而且秀气灵巧,他咧嘴笑了一笑,然后得意地告诉妻子说:“你瞧,咱们儿子的手指长得多好哇!如果用心栽培,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得的风琴演奏家。”

说完,巴赫的爸爸就站在原地静静地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趁早让巴赫接触音乐,或许这孩子就会越早懂音乐。”他一边想一边将巴赫放回摇篮,然后就顺手拉起小提琴来了。

说也奇怪,在巴赫幼小的心灵里,对音乐的感应似乎特别敏锐。当他听见小提琴的优美旋律时,身体竟然会随着琴音的节奏摇摆起来,小嘴巴还会咿咿呀呀地哼着,好像他也懂音乐似的陶醉得不得了呢!

借一地月光相陪

9岁那年,巴赫的父母亲就相继离开人间了。失去双亲照顾的巴赫,只好投靠住在奥尔道夫城的大哥。

巴赫的大哥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风琴手,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宽裕。巴赫跟着大哥一起过日子,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三餐不继。为了不增加大哥的负担,巴赫加入了一家合唱团。这家合唱团每天可以供应他三餐,还可以发给他一些零用钱。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减轻大哥的负担,自己还能够利用练唱的机会学到一些演唱技巧。这样,巴赫每天一下课就得忙着练唱,把白天的时间都占用了,他只好利用晚上点燃烛火读书。

有时候巴赫很想多读点书,但又舍不得耗用太多蜡烛,只好缩在阁楼的小窗户旁边,拿着书本借着皎洁的月光一字一句地慢慢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一天夜里,巴赫突然想要找张计算纸来演算数学习题。他东翻西找,就是找不着任何纸张。后来,他瞥见墙角有个小柜子,便走向前去打开柜子,里面果然摆着两沓厚厚的白纸。其中一沓是完全空白的,很适合拿来演算数学;另外的一沓,上面写满了乐谱。巴赫看了,眼睛为之一亮。这些纸一定是大哥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从各地收集的乐谱,其中还有不少是名音乐家所谱的名曲呢!

巴赫平常总是恳求着向大哥借乐谱,可是大哥每次都一口回绝他,现在正好被自己无意间翻到,巴赫当然不会错失机会,他一口气从头翻到尾。可是他前前后后翻看了好几遍,还是没法子全部记下来。再说,这是他大哥珍爱的宝贝,总不能偷偷地拿走吧!到底该怎么办呢?巴赫犹豫了一下,后决定自己抄写一遍。

从那一天开始,每当明月高挂天空的夜晚,巴赫除了温习功课之外,一定会再腾出一两个小时抄写乐谱。这一两个小时对巴赫来说,可是非常难熬的喔!由于白天已经很劳累了,晚上又得偷偷地抄写乐谱,因此经常猛打瞌睡不说,光是心里的恐惧就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了。因为他害怕大哥知道这件事以后,会狠狠地揍他一顿。不过,事情进展得还算顺利,巴赫一连抄写了几天,他的大哥都没有起什么疑心。

可是有一天,当巴赫抄得正起劲时,突然有个巨大的身影压了过来。巴赫吓了一跳,猛然抬头一看,竟然是大哥来了。这回总算被大哥逮个正着,巴赫只好低下头来跟大哥道歉。既然巴赫都已经俯首认错了,于是大哥的表情也不再那么严肃,只是有点不高兴地问:“小弟,你知道你这种行为是不够光明磊落的吗?”巴赫很惭愧地说:“我知道,可是我想多学点东西,将来好跟哥哥一样,成为一位的风琴演奏师。”

大哥听完,温和地说:“小弟,我知道你很好学,但是你现在年纪还小,有很多基本乐理你都还没搞清楚,就想学复杂的,这样不但不容易成功,反而容易失败。我不愿意把这些高难度的乐谱拿给你看,并不是我小心眼,而是这些乐谱不适合你现在学习。你先打稳基础再说吧!”

经过这件事情,巴赫终于明白,只有“踏实”才能走出一条平坦笔直的路,如果一味的求好、求快而学得不够,反而会把成功的路给拉远了。

日后,巴赫也一直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从事音乐创作,尤其是他巧妙地结合了单音音乐与复音音乐,为后来的作曲者开拓了更宽广的创作空间。巴赫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后世的人们为了感念他的贡献,便尊称他为“音乐之父”。

巴赫指的是哪个人?

巴赫指的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与管风琴演奏家,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他的逝世也意味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

巴赫的地位

因为巴赫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这个家族中,大约三百年间历经七八代人,一生了60多位音乐家,传世之久在音乐史上实属罕见,而“塞巴斯蒂安”则成为了巴赫家族中荣耀的。他被公认为是巴洛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并享有“音乐之父”的盛誉。

巴赫是哪个时期的作家

巴赫是哪个时期的作家?

巴洛克时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的身世及成就

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及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杰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和莫扎特、贝多芬齐名。

一、身世

巴赫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即接受音乐教育,父母亡故后又到奥尔德鲁夫和吕讷堡修习学业。

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1703~1708年),往后巴赫的职涯历任魏玛(1708~1717年)与克滕(1717~1年)的宫廷乐长,以及莱比锡的教堂音乐总监(1~1750年)。

巴赫一生多产,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剧(教会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难曲与神剧)、歌、弥撒曲、圣咏、各式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巴赫将对乐器的体会与各种曲式结合,在超过40年的创作生涯写出许多高质量的作品。

二、成就

1、巴赫把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并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乐以声乐为主体,难得用乐器作为伴奏,器乐没有的地位。巴赫充分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

2、巴赫在作曲上初应用十二平均率音阶。“十二平均率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乐理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但它只是一种理论,未曾实行。

3、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卡拉扬说:“每天清晨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说:“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评价巴赫:“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龙途教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删除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