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禹锡经典诗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酬乐天杨柳初逢席上见赠_酬乐天杨柳中的乐天是谁 酬乐天杨柳
刘禹锡经典诗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酬乐天杨柳初逢席上见赠_酬乐天杨柳中的乐天是谁
酬乐天杨柳初逢席上见赠_酬乐天杨柳中的乐天是谁
酬乐天杨柳初逢席上见赠_酬乐天杨柳中的乐天是谁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刘禹锡《陋室铭》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刘禹锡《秋词二首》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回。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
刘禹锡《始闻秋风》
秋词
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作者,翻译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原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白话翻译如下: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扩展资料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唐朝诗人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
后来王叔文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参考资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或者说总是不断往前发展的。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拓展资料:
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之作。
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品味字词,赏析语句,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哲理。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感受、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之前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温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刘禹锡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他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便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来到江边,看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愤不已,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一挥而就,《陋室铭》便挥而成。
一篇《陋室铭》,把刘禹锡的豪气尽显无余有如此境界的人一生有着怎样的境遇?今天所学的这首七言律诗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定一诗基调
1.读题目,画停顿,抓信息,知其意。
画停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抓信息,知其意: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根据课释:抓住“酬”“乐天”“见”“赠”。
预设: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的一个酒席上相逢刘禹锡以诗回赠白居易。
2.读全诗,感受变化,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跳读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发现变化。
预设:读出首联的凄凉、伤心——尾联的重拾信心、精神振作。
(2)读整首诗,学生感受整体的情感变化。
预设:(首联)凄凉、愤慨——(颔联)伤感、沉郁——(颈联)感慨、坚定(尾联)——高昂、豪迈
指导: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读准节奏,读出重音出语调由舒缓沉重到昂扬、激越的变化。
三、思读,品一曲悲吟
1.品读首联,思考:从这两联里可以看出诗人心中郁积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朗读揣摩首联里的“凄凉地”“弃置身”,重点突出品读“弃”字。
补充刘禹锡被贬的资料。
从被贬资料来看,刘禹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成为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了。
预设:“凄凉地”极言被贬地的荒僻,“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对自己这20余年人生经历的概括,突出了被贬的时间漫长,能感受到“凄凉”“弃置身”所传递的那种凄楚与愤
(2)总结,指名学生再读体会。
这23年,正是诗人年富力强、欲将冲天抱负付诸实践的时期。但是,所有的宏大愿景在这23年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期待在这23年内化为泡影。因此,诗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借助注释概括出来,并说说引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1)学生借助注释概括两个典故。
(2)教师适时进行指导,通过朗读重点品味改为“空”,“翻”。
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悲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到乡变似烂柯人
预设:“空”字有种无可奈何之感,写出老友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一人的孤独之感,更有作者因身在贬谪之处,不能像向秀那样可以亲临故人之居凭吊寄托哀思,空荡心里满是无奈和落寞。因此,“怀旧”表达诗人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翻”字更能表现家乡变化之迅猛,家乡本是让人魂牵梦绕,最熟悉、最亲切的,但是作者多年后回到家恍如隔世,落寞苍凉。因此,“到乡”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家乡之后因为生疏怅惘的失落心情。
四、拓读,唱一首高歌
1追问思考:一个如此伤感、怅惘的人,他会不会突然振作起来呢?如何能够感受到他的振作精神?
(1)指导细读颈联,反复重点朗读“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体会言外之意。
(2)资料助读,读读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
资料一:重温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体会诗人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精神状态
资料二:教师讲述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的故事。
《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今又来。
总结并过渡:刘禹锡两度触怒当朝权贵,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外放生涯,终究是一生漂泊,然而在刘禹锡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一身铮铮铁骨,一腔慷慨豪情。
2.饱含情感,昂扬地诵读尾联,重点体会“长精神”之万丈豪情。
(1)穿插朗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看看白居易有没有对刘禹锡说些鼓励、长精神的话语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寂之举眼风光长,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小结。
白居易的诗给予友人以温暖的关怀,流露同情、愤慨之意。然而刘禹锡的作答中却以沉”“病树”自比,却凭“杯酒长精神”,诗人已知失去的岁月再不可能返回,春天不因事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他必须摆脱个人沉浮和得失性断带来的扰,看到希望的光亮。
(3)自由表达:你心中的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此时,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为什么诗人由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精神的振作呢?因为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的一种规律,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因而抛弃了个人的烦恼忧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傲岸不屈、执着追求、奋发自我的刘禹锡,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因超脱而变得豁达。
五、诵读,悟一种学法
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关键在一个“读”字。
用语感读诗情,
抓字词读诗心。
借背景读诗根
以思想读诗魂。
2.再述故事,诵读结课。
刘禹锡的晚年,与白居易酣饮终日,以诗酒琴书自乐,在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都不
便的情况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来,一个有豪气的人,走得出困
境,斗得过小人,交得了挚友,活得出自我。有豪气,方成大格局。
课件显示,诵读结课:心中若是有春天,秋风秋雨奈若何?
阅读:《刘禹锡评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古诗拼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见赠古诗拼音如下图所示:
资料扩展: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