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考的课外古文阅读的有关信息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
中、高考的课外古文阅读的有关信息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1)中考课外古文一般10—12分(明年普遍新教材,一定是12分)
一分钟了解高考古文 高考古诗文有哪些
一分钟了解高考古文 高考古诗文有哪些
一分钟了解高考古文 高考古诗文有哪些
约25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2)中考课外古文难度不高,稍微有古文功底是能够读懂文章并且成功翻译的,最多在一题的理解上扣1分(一题3分)
高考课外古文难度就比较高了,一般文本字数就达到400-500字,需要古文功底相当强的人才能应对自如,理解到位还不一定能够答对有难度的理解题,所以高考的古文是需要一定运气的。
(3)中考一般考史记里的人物传记(一题可以是考人物特征,也可以考关于该人物故事给你的启示);高考就五花八门了,他的指向性比中考得远,3到5年就会考一次比较偏门散乱的文章。大半的几率还是集中在你所说的这些名著里(比较偏们的语段)
今年我中考,我哥高考,以上资料是我们通过详细统计得出的,确保无误,绝不会害了你。但愿你认可我的
我刚刚考完高考,那我冲着这200分也要回答一下.
我就说高考全国2了
一般课外古文阅读,先有3道(五)诗歌鉴赏题(共2题,题5分,第二题6分,合计11分)选择,共9分
然后是两个翻译,一般翻译总共占8-10分
我觉得不难,即使难,也未必不得高分!~
过去一般考人物传记,也不排除以后会考散文.
我的小小看法,不要见笑
你这么问,到不象真要找,反而很象在考人.
呵呵
~~~~
一般占二十分左右,平时多读读背背,培养语感,应该不难的。
我觉得考《史记》人物列传的文章比较多
高考文言文分类阅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1. 高考语文题型大致分类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试卷分阅读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
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第Ⅱ卷 表达(五)语言文字运用(这类题目较为灵活,每年不一样大致为仿写,图标,补写,总结,提炼等)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12015年高考语文题型题。
60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高考文言文阅读经典题型和技巧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
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1要善于借助。
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范围 4 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
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
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之千里。
详细类型见上所举。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
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
3. 高考语文考那几种类型的大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
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乙 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五)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六)写作。
4. 语文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几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计27分)
题型分类: 1. 语言文字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共3小题,每题3分,合计9分)
1.【成语辨析题】 2.【病句辨析题】 3、【排序题(语言连贯题)】 小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9分)
1.【概念词语】 2.【句子理解】 3.【信息筛选】
4.【要点概括】 5.【推断想象】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9分)
1.【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信息筛选】
5.【性格表现】 6.【内容归纳】 7.【全文把握】
二. 主观题:(共计123分)
(四)文言文翻译题:(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1.表达方式 2.语言特点 3.修辞手法 4.表现手法 6.思想感情 7.意境与作用
(六)名句默写题(共3小题,每空1分,合计6分) 要求背诵文章中的指定名句,有规定提示。
大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题多选5分,第二三题各6分,第四题8分,合计25分)
两篇文章,二选一。篇抒情散文;第二篇人物传记。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2.关键性语句理解
3.信息筛选性试题 4.归纳主旨性试题 5.清理文思的题型
6.审美鉴赏性试题 7.综合探究题
(八)文字表达(共2小题,补写语句5分,语言表达6分,合计11分)
1.段落句子补全题 2.语段压缩或扩展题 3.句式仿写题
4.句式变换题 5.改错题 6.图形表达题
(九)作文(60分)
句——4到6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7到8段(结)。
2015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
高考课外古文全国考是18—20分,上海是12—15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远离家乡的游子啊,心中是否还有一份温暖、一份思念?闲来无事,不如品读先贤的文学名篇,感受一下昔日文人的离愁别绪。下面是一篇2015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票房级的《陋室铭》。陋室铭东篱菊花已开,南窗竹叶长扶。萧疏间寂寥,细草川岚侵舍。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机杼停,声归正。念怀江南烟水,故人遥在天之涯。此诗作者刘禹锡,他是唐代文学家、家。此诗写的是他的住宅环境。距今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可感受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到他的忧思和情感。诗中,描绘了东篱上菊花盛开,南窗依竹花自长,衬托出陋室疏窗的幽深。小草蔓延,暗示出寂静的孤独。虽无光阴伴侣,但文人墨客还是要有些调剂生活的方式。诗中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给予了文人墨客一份心灵慰藉。,诗中说:“念怀江南烟水,故人遥在天之涯。”江南烟水是文化的代表,它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故人遥在天之涯是表述个人情感的手法,1题。60分。也是宋代朱熹《陋室铭》的题目所在。整篇诗由片面的典型日常环境转化为愁思忆怀,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感慨和人生的短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从纷繁杂乱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安宁,珍惜生命和时间。
文言文高考120个实词是哪些,意思分别怎么翻译。
材料作文: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论点一二段(起)——3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初中生如何做好古文断句练习?高考考的都是课外文言文,找出自己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不用的,然后对照翻译,因为实词真的太多,拿到文言文之后先自己翻译一遍,所以想提高文言文的方法就是慢慢练,然后在翻词典找对应字词的翻译。文言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是虚词,是可以考虑背下来的
”(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古文断句题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_古文断句题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文言文断句题目中是不是要断的空肯定是偶数个?浙江卷历年来都这样...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有5个途径:1、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不多就解决了。
2、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3、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4、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给古文断句和加标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开始理解的是断句的地方就...
句读与标点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句。
"句"和"读"最初无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起来说"句读"。
黄侃先生说:"连言"句读"者,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
"(《文心雕龙札记·章句》)黄先生所说的复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大致一句话语气已完处为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之处为读。
清人马建忠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马氏文通·论句读》)。
2、读与标点的异同 句读与标点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
标点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
标号主要用以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名号等七种。
点号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符号,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等七种。
句读和标点都用来断句并标志语音停顿的长短,主要方面是共同的。
不过,句读和标点也有区别,二者的不同之点:(1)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句读符号一般只有圈、点、钩等几种,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
(2)句读只起断句作用,标点不仅起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
如陈述句之后用句号,疑问句之后用问号,感叹句、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的评分标准是什么?多划一个会扣多少分?少划一...
一般看本题赋分的平均值,如赋4分,8处断对并且标号对,得4分。
一处断错扣0.5分,一处断对但标号错也扣0.5分,每少断一处算错一处。
8处断对且标号都对,但多断的,判定为有错误,酌情扣0.5-2分。
如果赋分4分,正确的断句只有7处,则按错1处扣0.5分算。
当然命题教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评卷问题,赋分必须合理,以方便打分。
这是不成文的常规,要是一些阅卷教师不按这个常规做,则另当别论。
诗词中如何断句?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根据这一(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5)、依总分,定句读。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般的话,是以动词分的,如果有时间,那么时间...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请问古文断句的标准是什么?】作业帮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考不考“而”在句中作何成分,只考其用法,即“而”表示的关系(并列、目的、因果等),只要掌握这些就行了【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
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
...B卷现代文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语...
高考考试说明里会的详细内容 下面是江苏的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语文: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 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必考内容 1.语言文字运用,4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2.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题9分,古文翻译题10分,古诗词鉴赏简答题10分,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4题,20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3题,18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4.写作,1题,70分. (四)试题难易比例 易30%,中50%,难20%.